有幸能在当地与小学生们,老人组织,现在还有大学生们交流/演讲。其实每一次,我除了小小的给予,更多的是收获:总是能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看到/学到不少东西。现在美国经济不景气,这里的大学生们找工作都不容易,还有不少人降低了标准……
以前在Dartmouth达摩读书时,也经常有各个年龄层次,各行各业的校友们回校分享他们以前找工作的经验,目前工作的体会,和给我们许多建议。虽然狭义地说这些都体现了美国人的"团队"主义,但是广义地讲,这与他们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影响有关:It is always better to give than to receive. 美国许多公司里都有mentor的制度,大大小小的城市/乡村都有社区活动和社区服务(就好像这周我们尽量都穿红色的衣服来支持美国一个心脏病组织的活动;三月初我会参加一个为癌症的筹款跑步;五月有Ride for Missing Child的110英里山路自行车…)各种组织的慈善捐款活动也是源源不断。哈哈,以前在达摩我老是享受校友们的捐款,现在有工作了,多多少少也应该贡献一点;这才是良性循环。
最近中央电视台的许多节目中,也经常会提到祖国有很多慈善活动组织或是基金会,不知道都发展得怎么样了。你知道吗?或许正如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中人的5个层次需求一样,希望这些慈善组织能正真帮助到广大穷苦的人们,先解决他们最基本的需求,让更多的人能加入到良性循环的社区活动中,共创和谐社会。
PS: 记得去年9月初在广州去上海的飞机上,坐我身旁的一个广东青年一路上兴奋地和我描述刚参加工作的心情,找工作的过程,和对未来的憧憬。不知道这些比我小的朋友们,在中国找工作的过程中有没有得到校友和社区的support…